Search

〈更更、角角之謎〉


今年金馬獎,最佳劇情短片一獎頒發給了來自香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〈更更、角角之謎〉


今年金馬獎,最佳劇情短片一獎頒發給了來自香港的《夜更》(2020)。在頒獎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頗為耐人尋味,那就是影片介紹片段時,片名被喊作「夜更“geng”」,但頒獎人納豆卻說得獎作品是「夜更“jing”」。


電視機前面的台灣觀眾聽到瞬間可能遲疑了一下,但多數人卻也不以為意。因為在日常生活中,台灣人常常會說「三jing半夜」,去夜市也會吃「五jing腸旺」。然而,依照最新的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顯示,「更」字已經取消掉“jing”的讀音,只保留“geng”,這個音也更接近粵語讀法。


「更」是中國古代的計量單位,指的是晚上七點到隔日清晨五點,「夜更」的意思對台灣人可能陌生,在香港就是「夜班」的意思。而我們平常說的「三更」,是指晚上十一點至隔日一點。而「五更腸旺」的由來,一說是這道菜要熬煮到凌晨三點到五點才會好吃,這點就眾說紛紜了。


回到「更」的讀音之謎。中國上古漢語,更字其實接近“geng”音。只是在音韻學裡,有個說法叫「顎化」。以古漢語來看,基讀“gi”、欺讀“ki”、希讀“hi”,但因為中國族群眾多,這樣的讀音對許多族群而言比較費力,對滿族人尤其困擾,畢竟滿語只有11個聲母。為了避免發音模糊不清,同樣的音,便改將舌面抬高到接近硬顎的位置發音,果然發現輕鬆也明確許多。


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,更字也就從“geng”慢慢演化成“ging”,最後成了“jing”音。只是到了乾隆年間,朝廷也漸漸發現大事不妙,因為尖團音的合流,許多發音形成混淆,出現太多同音詞,也造成理解正統漢語上的困擾,所以朝廷特別發布《圓音正考》,對照北宋的《廣韻》,試圖恢復許多字在古代的讀音。


這就形成了另一個狀況,稱為「文白異讀」。一個字正式的唸法叫「文讀」,而白話的唸法叫「白讀」。例如「學」的白讀是讀“xiáo”,文讀則要求讀“xué”,最後是文讀廣為通行(我的浙江籍祖父都是說“xiáo”)。但有時候卻是相反狀況,例如唐朝詩人李白其實會稱自己是「李白bo´」,但最後真正流傳下來的是白讀用法“bái”。


而有些詞彙,寫考卷時我們知道是錯的,但就是偏偏習慣白讀,例如我們會說東西很「薄báo」、脖子「落lào」枕以及三「更jing」半夜。之所以更的“jing”音仍然保留下來,主要是因為京劇仍然讀“jing”音,至今亦然。另一個大家覺得最敏感的,就是主角的「角」字的發音,對岸採用的是文讀“jué”,但台灣通用白讀“jiǎo”,但其實兩方都沒有錯,只是習慣不同,而且其實如果依照現行的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,台灣的文讀也是讀“jué”。


究竟要怎麼決定一個字怎麼讀,其實無法統一只選擇文讀或白讀,恐怕還是要參考那個用法的流行程度來觀察,再進行取捨,一再拘泥於傳統,其實也只是與現實脫節。雖然這中間還是有很多惱人特例,例如「骰」字自古以來都沒有“shǎi”音,據說是因為湖南人不知如何發「骰」音,改稱之為「色子」,而「色」字在湖南方言音近“shǎi”,所以這個“shǎi”本來根本不是指「骰」。不過事實證明,教育部無論再如何推動,台灣人也不可能改叫它「骰tóu子」。


也許是為了避免類似的爭議,近年中國高考的國文考試已經廢除讀音測驗,因為考這個已經毫無意義,太多文白讀混合的音,難以區別對錯。況且,也沒有所謂什麼音就該怎麼讀的上古漢語傳統可以說嘴,若《尋秦記》真實上演,回去秦朝的主角項少龍可能半句話都聽不懂,因為語言學家普遍認為秦朝的漢語仍保有大舌音,聽起來像俄語。


所以無論阿Ken和納豆將「更」說成“geng“還是”jing“,其他來自對岸或星馬的影人將「角」說成“jué”還是“jiǎo”,都沒有所謂,並不存在正統與不正統的分別,只有習慣的分別,雙方用法不同,尊重就好。倒是期待有朝一日能「聽見」發音更遵循古法的中國古裝劇,聽來應該很有趣。


後記:
如果對這些背景有興趣,可以參考〈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〉(劉勳寧著)、〈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〉(張淑萍著)、〈論漢語方言日母字的歷時演變〉(許慧娟著)等文。其中〈北方話中的尖團合流〉(BYVoid著)很清楚地談到了「尖團合流」的歷史,語言的演變導致現在已經「劍箭不分」,上古漢語的「劍」是讀“jian”,而「箭」是讀“zian“。學者多半認為客語與粵語最能保有古漢語的風貌。也有一些來自吳語、沒有顎化的白讀語彙,來到北方進入漢語主流,最有名的例子就是”尷尬gan gà “。


我不是音韻專家,只是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,所以自行蒐集資料延伸討論,很可能有不專業的地方,如果板上有相關領域大神,很期待能夠聽到你的見解,我說錯的話請不要鞭太大力呀。也很好奇台灣以外的朋友,也會說「三jing半夜」嗎?



(圖為《夜更》劇照。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時報週刊Ctwant、聯合新聞網鳴人堂、ez訂專欄作者
View all posts